不知道從什么時候,看一本書或者一個故事,會回味很長時間,很多時候是想寫些東西出來的,但到筆下卻枯竭了,只好作罷。
最近看了兩個故事,《七月與安生》,《許我向你看》,一部電影,和一部小說。
一、
《七月與安生》,其實是先看了電影,然后又翻了一遍小說,安妮寶貝的文字,一直因為不懂而不敢輕易的去看。
七月,與安生,如果是我,我會是哪個?
想了很久,卻并沒有得到一個結論。其實,七月就是安生,安生就是七月。她們本就是一個人。就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河,它把我們的心分作兩邊,左岸柔軟,右岸冷硬,左岸感性,右岸理性。呵,其實這不是我說的,是章粵的話,一個同樣活在紙上的人物。
不過,七月與安生,雖然像是這條河的兩岸,但是,她們最終匯聚到了同一個起點,一起遠去。
兩個性格迥異的女生,也許這樣的友誼會遠比兩個相似的人之間更美好,卻也更敏感。她們的相遇是一個選擇的結果,那么她們的故事和結局,同樣也是選擇的結果。七月選擇等待,一直的等待,安生選擇遠方,一路從未停止。但,當等待沒有等到想要的結果,當遠方不再有期盼的夢,一切又回到起點,可終究跟曾經的起點不一樣了。
當送別安生時,看到項鏈的七月,停止了腳步、淚流滿面;當每個安生寄回的明信片,最后都以“問候家明”作結尾;當我想要成全你,卻一切都與想象中不一樣;當重新回到起點,卻再也找不到曾經的那個起點;當結婚的選擇,想要成就流浪的夢,卻到這里,戛然而止。
我從未想過,故事的故事里,可以有幾個不同的結局。但是,流浪的夢,原來一直都只是在夢里而已。
七月悄悄的走了,留下了不同的故事,卻只有安生知道這故事里的悲傷。但翻開小說,是安生走了,將一切都留給七月,留給比愛她自己更愛的這個女生,和她愛的家明。
相比,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。因為所有青春的故事里,結局總是在悲傷中殘留一絲完美,也因為這一絲完美,才讓每個人都甘之如飴。
七月,與安生。
我想,我終究不是她們中的任何一個。
二、
《許我向你看》,辛夷塢。
從《致青春》,看到辛夷塢,其實從未讀過她的小說,卻就這樣突然的迷上。如果她的所有的故事可以連著,那么,就讓鄭微的故事,與桔年的故事,走到同一個美好的結局吧。
我從來不能想象書中的青春,因為它們總會經歷著我們普通人想象不到的,絕望,當然,以此換來的代價就是,那些現實之中一般不可能存在的愛情。
比如,我不可能了解鄭微送別阮莞離世時的心情,也不可能知道桔年對巫雨的執著,那個源于年少時候的追逐,更不可能明白桔年在監獄里的絕望的三年。因此,自然而然的,我便可以理解,我沒有的那個林靜,以及我沒有的韓述。
也許,我該感到慶幸。如果我的韓述需要讓我經歷所有桔年的絕望,那么,即使是三個韓述,我想我也不愿去擁有。
四個人的故事,與所有青春小說一樣,注定的,每個人都會受到傷害。青梅竹馬的兩人,一人離世,一人入獄。入獄的桔年,是她承擔了所有人的痛苦,巫雨的,陳潔潔的,也有韓述的。還是那一絲慶幸,愛的痛苦的兩人最終都是幸福的,陳潔潔找到了自己的歸宿,帶著巫雨的孩子,放下曾經的恨,桔年和韓述最終也走到了一起,只是他們的幸福,經歷了多少悲傷多少風雨交加的彎路。
也許是桔年的HS&JN讓韓述一直堅持著,即使,那只是個美麗的誤會。也許是桔年其實喜歡著韓述,只是這份喜歡被曾經的年少不斷沖淡又不斷醞釀。總是在一個悲傷的故事里,讓我尋找一絲美好。當然,我也一直會找到的。
許我向你看,不知道,是誰向誰看。
許我向你看,不知道,要看多遠。
所有的,悲傷中的,存有一絲美好,是一種毒藥,讓每個嘗過的人都上癮了。
歡迎在下面給本文評論!遇到喜歡的文章,別忘了用屏幕右側的小工具轉載或分享到朋友圈哦!
本文網友qq交流群:392630794(文學-情感-人生)發表文章: 說說心情(留言板)
上一條: 花開荼蘼,只道人生似夢(文、凝... 下一條: 幸福巷,午后(文、趙小驢)